台語歌在台灣的足跡

這是近來聽的第二場台語通識演講,我還都聽得懂, 只是少數歌名、名詞可能不知道哪個字。 台語創作歌手 謝銘祐 ,從台語的語音特性, 橫跨四百年,從荷蘭人到國民政府, 分析台語歌的發展興衰。

台語語音

台語與國語最大的差別,是他的音調多上許多, 加算入聲,總共八聲,遠多於國語的五聲。 八聲中本身就帶有音調, 甚至謝銘祐示範,台語拉長音後, 就會有像歌仔戲的唱詞的效果。

以前看過電影,會有類似的用唱的唸白, 有點像西方的聲樂,我覺得蠻好聽的。 像電影 沒卵頭家 就有一段, 歌曲的話像 李泰祥野店 , 也是類似的風格,雖然他是唱國語的。

早期台語歌的發展

台語歌最大宗當然是來自中國原福建閩南的歌謠, 隨早期漢人過黑水溝來台灣時,一併帶來的鄉土歌謠。 此外,早期歌舞很大一部份是為了祭祀、酬神的戲班。

另外近年也有發現,一些歌謠可能是來自原住民, 一些原住民族的歌曲,和台語傳統歌驚人的相似, 雖然在台語歌中,被改寫為適合台語的四拍曲調。 不過事實上誰影響誰還很難說,也可能是原住民族受漢人影響。 但以前台灣研究有附會原住民的惡習, 例如早期林瑪莉醫師宣稱現代大部份台灣人都有原住民血緣。

唱片的流通

但真正開始有流行歌曲這回事, 是要等到日治時期,等到唱片的出現。 在這之前,歌曲只能通過口耳相傳, 或戲班交流、遊行。 日治時期,歐美的發明唱片,才開始有大量發行音樂這回事。

而在台灣第一次發菙大量流行,是來自上海的電影 桃花泣血記 。 當時的電影是沒有聲音的,只能看默片, 聰明的台灣人,就想到現場配音這件事, 請人在現場伴奏,並為電影配上旁白, 並之後,還為配樂配上詞, 在當時的大稻埕開發財車上唱歌宣傳。 之後更發行為切合桃花泣血記的歌曲唱片, 也就成為台灣的第一張暢銷唱片。

之後日本人便看到了台灣的唱片市場, 日本本土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 便來台成立分公司,出版唱片。 分公司還是由台灣人主持, 日本只是作為技術支援與股東收錢的身份。

當時發行的唱片,分為流行歌與民謠二大類。 流行歌與現今所稱的台語流行歌相近, 描寫男情女愛、都市求底層求生存的小人物心聲。 而民謠則是由鄉村的傳統戲曲或口耳傳唱的古調, 偶爾被唱片製作相中,編輯後發行。

廣播又起又落

日本在台灣期間,也引進廣播電台, 惟當時收音機尚屬於高價品, 電台也是總督府與在台日人發布消息為主, 不太用在流行樂上。 而台語唱片的發行,也隨中日戰爭爆發, 漸漸被總督府禁絕。

直到光復後,才重新出現台語流行樂, 雖然國民政府仍一定程度打壓台語, 如電台每天只能有固定時長能放台語歌, 還會三不五時禁絕以諷刺時事為內容的歌曲。

且台語歌同時面臨國語歌的競爭, 政府不斷更新的禁歌名單,創作也不斷萎縮。 許多人不再作曲,剩餘的詞人只拿日本曲來用, 換成台語詞就是一首新歌了。 或一些因為詞被禁的歌,為了不讓很好的曲失傳, 便隨便填上俚俗的詞,匆措上市。

雖然政府不斷打壓,但早期台灣民眾仍以台語為主, 早期庶民生活、電視節也都是台語, 但在民間再怎麼紅,也少有機會能上大場面。 如過去知名歌手文夏,總共被警備總司令禁了 99 首歌, 也沒機會在電視上唱台語歌。

解嚴後的新興力量

直到解嚴後,這些憋很久的大老,終於重新找到舞台。 此時,一些以前只做國語音樂的公司也發現商機, 發現原來這麼多人也在聽台語歌, 便嘗試性的發了數張台語專輯, 為台語歌領域注入活水。

許多從小聽台語歌長大的歌手也慢慢成熟, 伍佰、陳昇,雖然看似老套, 但骨子裡已經融合了現代西方流行音樂的曲風。 台語歌雖然較為小眾,不如國語歌, 但其實一直有自己的市場,也不斷自我革新, 相信是不會被國語歌所滅亡的!